jekeyhui99 发表于 2015-11-17 21:17:58

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5月15日上午9: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发布会。《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将发布研究结果,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会议将邀请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江苏、吉林等社科院的领导和著名经济学家参加并发言。
文字实录:

[*]夏杰长:尊敬的李扬领导、尊敬的嘉宾、媒体朋友们,特别高兴又迎来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的研讨会以及中国城市竞争力2015的蓝皮书发布会。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的一个研讨会。这个城市竞争力的发布是为我们研讨会提供的一个背景和讨论的对象和内容。2015-05-15 09:00:07
[*]夏杰长:接下来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与会的嘉宾,他们是:李扬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城环所所长潘家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王利民教授:江苏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教授;还有经常支持我们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善同教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城市规划主任方创琳教授。与会的还有我们自己的一些领导和嘉宾,财经委副院长陈冬红教授,报告的主编倪鹏飞主任研究员,香港冯氏集团首席代表李涛博士,吉林省社会科协院城市所所长崔岳春教授,以及吉林社科院农发所所长张磊教授。按照签到的顺序把媒体界的主要单位介绍一下,他们是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央视财经、新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社科报、中新社、经济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参考消息、南方都市报、中国日报等媒体,中国网对发布会进行直播。欢迎媒体界朋友对我们财经院重大财经成果发布会的支持。按照会议的议程,首先请社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教授致辞。大家欢迎。2015-05-15 09:06:57
[*]李扬: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非常高兴再次参加这样一个会议,首先,代表经济学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就像刚才夏院长说的,我是财经院的老人,对于这个项目,我是创始者之一,那时候我还在财贸所的时候参加了这个项目,说起来将近20年前了,当时和德国的一个合作项目,基于这个合作项目做了一个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倪鹏飞研究员逐步形成了一套想法,十四五年来沿着这样一个想法锲而不舍地从事这项工作,以至于今天形成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平台,对此,表示祝贺!城市问题是一个很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课题组会公布课题今年有很多成果,我知道媒体特别关心的是排名,学者关心的是这些排名背后的一些计算方法、数据来源,以及这样一些排名的真实的经济含义。我有几个想法:一是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社会经济方面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对我们城市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我看了这个报告,特别谈到了高铁,高铁的推广、延伸会改变人们的距离,会改变城市间的距离,会改变经济活动配置的方式,这个过程在中国已经发生,并且还在继续的发生。当高铁布局网络发生变化以后,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的格局、城市的竞争格局都会发生变化。现在可以体会到京津冀的变化,北京和天津之间这种距离,已经由高铁联系起来,城市的布局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因此会对我们城市竞争力发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这个报告谈到了这一点,我希望能够进一步再深化。2015-05-15 09:08:47
[*]李扬:二是现在谈的非常多的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其实,互联网也是一种改变空间和时间的创新,因为有了互联网,所以物理上不需要连接起来,高铁在物理上会把一些城市、活动连在一起,但是互联网依托的也是物理,是传统意义的,就是地理之间发生的变化,可以远隔千山万水,如同在身边一样,这是互联网,它是正在深刻、全面改造着我们这个社会。所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的时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谈到了互联网+,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确实在深刻的改变着这些领域。我相信,对于城市竞争力的格局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也会改变城市之间的资源的配置、改变它的相对优势,我们以后也会逐渐反映进来。2015-05-15 09:11:10
[*]李扬:三是效率问题。我们这里有很多的指标反映经济的发展,关于城市的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我觉得今后要作为一个问题来提出。为什么这么讲?我在院里一些会议上说过,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又是一个比较缺少土地的国家,但是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在世界上是很低的。所以,一边城市化正在深入的发展,一边又咬牙搞18亿亩耕地,一边城市土地又浪费,现在放眼望地多少土地在闲置,可以经过调整提高效率。有一些确切无疑的指标,比如在中国城市里面人均占地面积,现在达到是发达国家的水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了。在我看来,这是不允许存在的现状,怎么会是这样呢?那么缺土地的一个国家,一个后发国家,后发国家可以借鉴前面国家的经验、教训,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提高土地的产出、提高土地配置效率,这种情况让后发国家变成这么浪费土地的国家,这是不允许的。土地利用的问题。土地是一个空间,土地的利用、土地的使用价值是无穷的,但是空间是有限的,所以有限的空间支持无穷的需求就会有很多再配置的问题,城市就会有很多的维度加以评价。这个问题非常的突出。城市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大,现在看起来原先我们一些设想,比如大中小城市怎样排列,恐怕不是这样的,现在看来这样一种所谓平滑的过渡形态未必可能形成。所以今后我们可以再延伸到城市化这些方面,从而对于我们国家建设产生更大的作用。现在已经产生很大的作用了,希望我们能够再进一步延伸,对我们认识中国经济发展、规划中国经济未来的战略产生更大的影响。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各位!2015-05-15 09:11:53
[*]夏杰长:谢谢李扬院长,我们经济学部主任李扬教授的精彩致辞,“锲而不舍”四个字,我特别受启发。倪鹏飞博士做这个工作15年了,15年围绕一个主题这么深度挖掘是我们做学者的典范和榜样,除了敬仰还是敬仰。接下来有请社科文献出版社谢寿光先生的致辞。大家掌声有请。2015-05-15 09:14:50
[*]谢寿光:尊敬的李扬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第十三部《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今天在这儿隆重发布,我还是说十三年来的一句老话,作为这部蓝皮书的出版方,我首先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以倪鹏飞博士为首的研发表示最中心的祝贺,向关心支持这部蓝皮书研创的领导特别是李扬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李扬院长说李扬城市竞争者研究他始作俑者之一,我觉得这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我还是给一次表扬。《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始作俑者,作为蓝皮书发布这样的成果,不否认应该归功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前五年的研创到发布,现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当年在做蓝皮书的时候,其实是非常艰难的。2015-05-15 09:16:07
[*]谢寿光:今天举国上下对“智库”来说都是热词,那个时候研究的时候他遇到的困难都没有办法想像,为了到这个团队到最后的定稿,是我提供很狭窄的场所和午餐,但是,他坚持下来了。所以我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我们其实是有很多可供总结的东西,就这个团队、就这些年的制作坚持,我们可以书写这个时代里面在智库建设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篇章的。我跟鹏飞交流,这两年显得有所收缩,我知道原因,就是有的搞人文科学的研究者认为这个学术内容的不够。对智库产品、对于皮书这一类的产品,我们有一套评价系统。如果按照原来的学术评价系统,就和长期做历史文学研究不是一回事。今天我要换一个角度,不只是对城市竞争在内的智库报告,对于我们的现实,包括对于我们怎么总结“十二五”,怎么规划“十三五”,怎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利用城市这个空间作为一个载体、作为一个平台,在全球的范围去比较研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这个价值大家没有办法否认。换一个角度,从学术上能说我们这些东西是没有学术价值吗?没有学术意义吗?上一次我在农村绿皮书的发布上,有专家明确说,当时农村绿皮书已经坚持23年了,现在承认是中国“三农”最权威的读物。有专家提出,今天不是写论文,如果不把农村绿皮书这23年我们已经建成了数据库了,不写开题报告,写研究,不看这些最权威的东西,论文的价值、学术价值就要大打折扣的。同理,今天应该包括高校在内,包括鹏飞这个团队,应该对这13本的以及这13年积累巨大的数据开始进行综合分析,那可以创造出相当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出来,这实际是中国生动的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中国以城市为代表的竞争力这13年的演变史,以这样角度看看它的价值。我想,今天媒体们可以对这部蓝皮书、这种智库报告的价值要有另外的视野和眼光了。正是因为这些年,在李扬院长支持下,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打造的不仅是一个学术成果的平台,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中国智库乃至于全球智库产品的最重要的整合和推广平台。这得到了在座以及广大的作者的支持,我作为出版者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继续关心社会文献出版社,继续关心皮书系列的发展,把更多有价值的智库成果、学术成果在我们这个平台上进行正式的发布,让你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再次祝贺鹏飞这个团队。谢谢大家!2015-05-15 09:27:23
[*]夏杰长:谢谢谢寿光社长的精彩致辞。他对于学术和智库的思考,确实给我们许多的借鉴,特别财经院正在打造学术性支撑的国家高端智库的定位。你的发言给我们以后发展学术性智库很多启发,代表高院长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接下来事今天主题成果的介绍,首先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研究员作主题报告,大家掌声有请。2015-05-15 09:31:39
[*]倪鹏飞:首先,向李扬院长和谢寿光社长,还有各位专家、媒体的朋友们表示感谢。特别感谢李扬院长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刚才院长已经说了,这个项目启动院长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想未来院长更有条件支持接下来竞争力持续的工作。在给大家汇报之前,我讲两点:一是这次报告的发布是由4家单位联合发布,像财经院、文献出版社、还有我们中心,还有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是去年由中国城市领域里面最著名的学者专家组成的一个民间性的智库,名誉主席是徐匡迪,联合主席是三个院,社科院的院长、中科院的院长,还有中国工程院的院长,还有一批发起人,现在有60位著名的学者在其中。今天我们参与研讨会的来了一些成员,这个论坛每年举行年会,大约在8月下旬,中间还有举行一些专题的和内部的讨论,欢迎媒体朋友多多关注。2015-05-15 09:39:20
[*]倪鹏飞: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报告,今年和以前相比有一些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在原来分项竞争力过去都放在这个竞争力之中,从现在开始分项竞争力不放在综合竞争力的报告里面,要单独拿出来,当然有一些一般的内容放在里面,将来那些分项竞争力会拿到另外的小报告里面,陆续进行发布。二是过去我们一直没有和各地进行合作,原因就是想保证它的质量,确保它的公益性,控制它的风险,所以一直是合作方面非常谨慎。最近,我们觉得在当前的条件下,特别是全国智库建设、城镇化推进,各个省都非常重视的情况下,我们在确保它的公益性、公正性、客观性、独立性的前提下,我们陆续准备和一些地方、一些省进行合作。我们首先要和吉林省合作,除了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外,我们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吉林报告。先试验一下,如果试验成功的话可以推广其他的省也可以进行发布。2015-05-15 09:41:56
[*]倪鹏飞:另外,李扬老师教导我们,从前年开始,我们这个报告虽然叫竞争力报告,其实它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就是中国的转型和升级,转型和升级实际上就是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内容。所以,这个报告无论是在区域的,还是在总体的,都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的线索在研究、比较和探索。这个报告应该说是大家一个集体的成果,我在这里作一个汇报。我只讲一下主题报告,接下来两位分别介绍一下竞争力报告的一些排名和其他方面的内容。2015-05-15 09:42:25
[*]倪鹏飞:今年的主题是“探索中国的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的新格局”的问题。在经济学界,尤其经济地理学界都知道一个重要的线,叫做“胡焕庸线”,这实际反映着我国经济地理的一条重要的分界线,这条线其实是反映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严重失衡。上世纪30年代划出来的或者发现的,但是这几十年来这条线一直没有很大的改变,并且有越来越严重失衡的趋势。因此,最近中央的文件以及中央领导的讲话,都在谈到下一步要优化中国的空间结构。去年,克强总理专门提出说,怎么样突破“胡焕庸线”,针对“胡焕庸线”有一个总理之问。因此,我们的研究也把经济空间的优化这个问题作为今年的主题的重要内容。2015-05-15 09:43:10
[*]倪鹏飞:在研究的时候,我们经常在看地图,找到了一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夜间灯光图,我们注意到除了“胡焕庸线”的现象以外,还发现了一个东京110度线,在“胡焕庸线”和东京110度线里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首先发现这个东京110度线是一个断裂带,我们在回顾现实的时候也发现从山西的西部到河南的西部,到湖北的西部,到湖南的西部,再到广东的西部,都是落后地区。这是一个很向的断裂带。发现“胡焕庸线”一东一南,110度线以东,和以西以北的区域有明显不一样,这个区域和另外一个区域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过去我们一直在讲,特别是中央提出要有东部和中部的区别,但是我们在这里发现,其实东部和中部的区别实际上是东部的重要城市、重要区域和中部的地区以及东部的一般的区域的区别。真正的东部和中部的区别并不明显,东部的大陆线地区也是比较暗的区域。在东部和中部的这些区域里面,已经亮点密密麻麻,并且有些线索已经连起来了,有网络状态,而在西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只是有一些散点或者一些线条。2015-05-15 09:44:06
[*]倪鹏飞:这就给我们一些很重要的反思,中国过去以及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提出几个比较重要的战略。一个是“四分区”的战略,东部先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这些战略有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发现在本身在确定战略的时候和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这个战略在推行的时候也带来一些问题,有过度的聚集,也有分散,甚至在聚集的周边就有贫困,在繁荣的周边就有贫困。再有就是“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这个战略也是可以反思,如果按照这个战略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情况可能有差异,在东部已经形成网络的情况下,还在全国都采取以“线和带”带动的战略,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增长极战略,直到目前我们还在强调增长极的战略。增长极的战略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可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经济发展很高的阶段,经济在发生扩散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强调经济增长极带动战略,是不是会使得中心区和周边地区的差别在扩大呢?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反思。2015-05-15 09:52:23
[*]倪鹏飞:我们注意到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里特别是城市化在加速,人口在大量的移动,新的城市在崛起。还有就是交通的快速化和网络化在加快。大家都特别清楚,就是高铁的发展,高铁从2010年进入高铁时代,按照未来高铁的规划,280多个地级市全部都要在高铁线上,尤其在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显然这两点会给中国未来的空间格局和城市格局将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的结果,我们形成了一些发现。总体上提炼了以后,我们觉得在中长期内中国的经济空间将会出现东中一体,就是说中心区扩大,中心区从原来的东部一些重要区域扩展为整个东部和中部都是中心区,外围倾斜,就是东北、西北、西南,这些区域将继续倾斜,所谓倾斜就是一些重点区域会获得强化的发展,而一些非重点区域或者交通末梢的这些区域,将进一步变得衰退。2015-05-15 09:53:28
[*]倪鹏飞:简单的例子,在东北就是一个很显然的例子,在东北高速铁路线上要比线外发展的好,而南端的大连比北端的哈尔滨发展要好,这在中长期时间内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中国的城市体系将会呈现“一团五线”、开放互联的格局。所谓一团就是东部和中部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一团。五线,就是东北一线、正西一线、西北一线、西南一线在海上一线,这可以说是袋装发展的态势。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实施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城市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体系,不仅是有内部,也有外部,在这种背景下,中西部的格局、西部的格局和东北的格局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总的来说,城市体系将会呈现“一团五线”、“开放互联”的新格局。从更长期来看,随着西部人均环境的改善,中国向高收入国家的迈进,以及全球格局的剧变,中亚大陆再中心化,中国经济空间可能突破“胡焕庸线”,就是那些西北、东北、西南这些区域可能人口、经济在实现和中部的再平衡。人居环境我专门查了一下,我注意到美国有一个科学家研究发现,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湿润化,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一个重大的现象,我前一段时间到延安去,他们说事实就存在这个问题,绿色植被明显的提高了。基于这些原因,我相信未来“胡焕庸线”是有可能突破的,但是这需要更长的时间。2015-05-15 09:54:04
[*]倪鹏飞:我刚才已经讲过中国经济空间的新格局,就不展开说了,从经济空间来看,东中一体、外围倾斜。经济空间主要是什么呢?用人口来表示。1990、2010,非常明显,东京110度,在以东明显密度要高得多。城市体系是“一团五线”、开放互联,当然城市群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城市是一个重要的支撑。但是,在城市群、城市之上,一个裙带状城市体系的格局将会呈现。这“一团五线”像一个手一样,这个团像一个手掌,五线实际上是五个手指。所以我们这个主题为什么叫“巨手”,其实有这个含义在里面。未来中国城市体系的格局,整个东部和西部将会由密集交通网络体系连在一起,不说一般的交通,不说高速公路和一般的公路,还有铁路,仅仅就高速铁路而言,东部和中部这些区域,目前就有五纵五横,未来可能还会增加到六纵六横、七纵七横,都是有可能的。从北京到广州才8个小时,从上海到武汉甚至到宜昌才6个小时,中间又加密了这些网络,可以说在这个网络上任何一个城市和周边的距离都在一小时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一个网络化的?所以,在西部、西北、西南、东北主要还是以线和点来支撑的。2015-05-15 09:54:46
[*]倪鹏飞:一团:中心群网体系。我不展开说了。有五横和五纵,这是目前的。外边有五线,五线像东北的京杭、西北的陇海兰新,正西的长江经济带。说研究发现道理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依据?下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要证明这个发现是对的,这个趋势是对的,是有可能是加强的。我想从四个方面证明:一是经济空间的布局,就是人口的布局是不是这样的?人口布局以及它的流动是不是这样的?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1990年的人口密度、2000年的人口密度、2011年的人口密度,2011年人口密度非常的明显就是东京110度以东的中部和东部区域密度特别高,以西、以北特别低。从最近人口迁移的情况也看到这种情况,中部地区虽然是全国的人口流出最大的区域,但是目前来看,它的本地回流现象特别明显。而在东北地区人口下降是一个很明显的情况,在西北地区除了新疆以外,其他几个省也是下降比较明显,西南地区因为有了四川,四川的人口比较多,目前也有一些回流。但是在其他几个云贵也面临人口下降的问题。总体上,我们从人口上就可以把中国的四个区域看成两个区域。2015-05-15 09:55:33
[*]倪鹏飞:从城市体系来说,城市体系实际上是讲城市体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国体系发展有一个过程,后面要讲与交通有关。1990年以前是点线发展,再之前是点状发展的,互相不联系,或者说联系比较少,因为没有足够的交通来支撑。1990年到2010年的时候是裙带发展的城市体系,2010年以后是群网发展,尤其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是群网发展的城市体系。这里我们设计了一个标准,把这几个不同的点状发展、点线发展、裙带发展、群网发展,是以点带面发展,还是以线带面的发展,还是以网带面的发展,发展的条件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内部联系的情况。着重是讲论证东中是不是存在一体的问题,主要是从产业、市场和要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市场在一体化,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东中部这些省市相对价格在迅速的下降。产业一体化,产业同步分两种,一个是低端的同步,还有一个是高端的同步,高端的同步是同一产业,但是不同的区域发展同一产业的不同环节。如果是同一产业不同环节是很好的现象,是产业化一体化重要的标志。在这个产业相似度的情况有一个倒U型很明显的特点,中部和东部开始相同,发展了以后有一定的差异,最后是相似了,这个相似是产业在一体化。而上海市发展的是汽车的发动机,芜湖发展的是零部件,重庆可能就是组装,但都是汽车产业。这样的相似,产业内部的分工在一体化,东中部就面临这样一个趋势。还有一个就是要素的一体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要素,劳动力要素一体化最重要的也是用“一加定律”,就是工资,看这些区域的工资是不是在接近?我们注意到东部和中部劳动力工资,没有说特别接近,但是差异性在下降。还有就是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原因,一个是经济地理的和历史的原因,地理的原因就是资源环境的原因,就不展开说了,东部和中部适宜居住和适宜生产。2015-05-15 09:58:16
[*]倪鹏飞:从历史上看,我们专门找到了历史上人口的变迁的图,发现中国的经济重心或者人口经济活动的重心是从中部向东南逐渐转移的,殚智到近代的时候才开始到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才真正成为中心。建国以后,由于一些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东部的一些重点城市又成为一个中心,现在出现新的变化了,在转移了,就是东部和中部在逐渐的接近。这是用地均GDP衡量,这个图和美国的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地图非常相近,东京110°区域东部和中部比较接近,我们还用了消费,我们认为消费比GDP会更准确一些,从这里看东部和中部的差距也在缩小。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交通的原因。东中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交通的原因,因为交通使得时间距离大大缩小,缩小到三倍,过去每小时100公里,现在高铁是300公里。这里也有一个时间变化,因为1990年以前,铁路交通支撑的是点线,高速公路支撑的是裙带,高铁支撑的是群网体系。东部地区几纵几横特别密集,再推上高速公路和高铁,应该说是东部地区已经是非常网络化的一个区域了。为了体现时间距离的作用,我们还要感谢创琳教授,他的学生帮助指导的方法,高铁以后把中国的空间压缩,原来是以北京为中心,以上海为中心,用高铁的时间距离以后,压缩成这样的情况了。2015-05-15 10:04:26
[*]倪鹏飞:还有就是理论依据。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情况,我总结了三大效应。一个是中心外围效应,大家非常明确,由于聚集力和扩张力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当中有一些是中心区和外围区,中心区随着发展可能扩展,外围区在减少。还有一个交通效应,一个可以把空间收缩,一个是点线效应,就是如果在这儿搞了一个交通线,线上或者离线最近的区域发展的就快一些。交通是一个网络话,交通是区域发展一体化或者均衡化更有利。还有一个就是断裂效应,在中心和边缘有一个断裂。尤其基于这个理论判断,我们认为,未来更长时间“胡焕庸线”会有可能突破,不是现实实证可以做出来的,只能用理论推演。基于这些有一些战略建议,总体上是五大战略建议,我认为这对下一步中央在优化空间战略有意义。一是对中国经济空间作出重大调整,从四分区变成二分区。原来东北、西部、中部和东部改成东中自主发展区,东北、西北、西南是改成外围,实际上是政策扶持区。二是中国城市体系要做出重大调整,从原来两纵三横的战略变成“一团五线”,就是东中实行网络化城市化的布局,在外围地区,东北、西北、西南,我们要采取两个方面的布局,一个是线袋装布局,五条线。还有在线外的一些重要区域,涉及军事、政治安全的区域,还要继续发展,这个发展要点状发展。三是在自主发展区域里面,东中实现一体发展、群网发展,其实带动的效果不一样,但是实施的战略要依据发展的历史的条件,当前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只有以点带面,局部发展比较好,也能够带动。当有一定的基础了,有交通条件了,以线带面,再好了,就是以网带面。中国这两大区域里面,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交通条件不一样、人口密度不一样、区位条件也不一样,所以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选择。2015-05-15 10:05:52
[*]倪鹏飞:东中一体扩大中心区,东北、西北、西南实行政策扶持区,由边缘上升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在这个区域里,我们有三个措施可以做:一是通过交通连起来,在线上可以互相分享外部经济。二是由于处在沿边地区,通过开放,这些地区不但不是后方,而且可以变成开放的前沿,这样也可以有一定聚集。三是一些不行的地方要有政策扶持。所以自主发展区里也不是完全都是市场来决定,可能也有一些比较贫困的地方需要政府扶持。但是总的来说,东部和东部地区放开让市场来做,就是自主发展区。西南、西北和东北这些区域,应该是政府和市场双作为的区域。所以,我们叫政策扶持区。还有许多的内容,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比如网络化我们强调加密中心网络、拓展网络,像长三角怎么做、京津冀怎么做、珠三角怎么做、长江经济带怎么做、成渝怎么做,都有一些具体的建议。东北怎么做、西北、正西、西南、沿海怎么做,都有一些建议。战略建议有五大方面,也是顺应发展的规律,政府在促进和优化中国空间结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战略选择和建议。谢谢大家。2015-05-15 10:06:57
[*]夏杰长:接下来还有两位副主编要作解读和介绍,控制时间,每个人15分钟。首先请王雨飞汇报。2015-05-15 10:07:56
[*]王雨飞:大家好。我的报告主要是基于两大方面,一个是整个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理论与方法部分。还有就是今年研究发现,就是各个城市排名的比较。这是我们城市竞争力研究框架,当然包括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宜居、宜商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三个方面。我们在城市综合经济里当中主要考量两个指标,一个是城市的经济增量,还有一个就是城市的综合效率。在主题环境当中,我们考虑的是两个指标,一个是宜居,就是城市的宜居环境和宜商环境,我们有六个指标:知识城市竞争力、和谐城市竞争力、生态城市竞争力、文化城市竞争力、全域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六大块。由于时间关系,这块我主要简要来给大家说一下。2015-05-15 10:08:49
[*]王雨飞:指标体系这个地方,我们在指标体系当中,综合经济竞争力主要考虑城市的短期经济发展情况,在宜居和宜商有15-20个指标,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有六个分项,每一个分项也是10-15个指标构成。样本城市当中,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当中,全国294地级城市,包括内地的287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还有台湾的5个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当中,包括了港澳,但是不包括台湾地区。计算方法,今年的计算方法上与往年有一点不同,往年我们的计算主要是基于等权方法计算,今年采用主城分析法得到了权重,最后得到排名,我们用了等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多次比对和验证,包括对一些有波动数据重新进行了校验。我们依据的数据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和港澳台统计部门的数据。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跟大家强调一下,就是今年发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具体的数据是2012天的数据。大家都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数据的时候,是有一个滞后期,2013年数据在5月份由国家发布,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能够用到使用最新的数据就是2012年的。在可持续竞争当中因为我们指标比较复杂,多数的指标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2年,但是有一些环境方面的衡量指标、文化方面衡量的指标是截止到2014年底。2015-05-15 10:09:15
[*]王雨飞:接下来公布一下今年城市竞争力报告第一张榜单,这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50名城市。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研究成果,所以请大家允许我用一点点时间从第一名到第五十名,我想逐一的宣读一下。第一名深圳、第二名香港、第三名上海、第四名台北、第五名广州、第六名天津、第七名苏州、第八名北京、第九名澳门、第十名无锡。这是前十名的城中部地区市。第十一名佛山、第十二名武汉、第十三名南京、第十四明东莞、第十五名成都、第十六名青岛、第十七名厦门、第十八名大连、第十九名郑州、第二十名长沙、第二十一名宁波、第二十二名杭州、第二十三名沈阳、第二十四名重庆、第二十五名常州,第二十六名台湾新北,第二十七名中山、二十八名南通、第二十九名唐山、第三十名济南、第三十一名烟台、第三十二名泉州、第三十三名西安、第三十四名淄博、第三十五名合肥、第三十六名徐州、第三十七名嘉兴,第三十八名镇江,第三十九名福州、第四十名长春、第四十一名扬州、第四十二名石家庄、第四十三名绍兴、第四十四名南昌、第四十五名泰州、第四十六名潍坊、第四十七名东营,第四十八名济宁、第四十九名大庆,第五十名温州。这是中国最具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前五十名城市。2015-05-15 10:09:52
[*]王雨飞:回顾一下刚刚公布的前五十名城市当中的前十强,从区域分布来看港澳台地区占了三席,长三占了三席,珠三角占了两席,环渤海地区是两席,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竞争力十强之列。在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武汉市是列在第12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成都市列在第15位,东北地区大连是在第18位,西北地区西安列在第33位。这是我们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全国的一个分布的示意图。从这个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来主要的经济竞争力比较强的区域还是在沿海地区,从区域来看,港澳台地区和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地区的整体水平是高于全国的均值水平的。2015-05-15 10:10:37
[*]王雨飞:第二张榜单,是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比较,这里面我们也给出了前五十名的城市的名单,我还是用一点点时间逐一的宣读一下。第一名香港,第二名上海,第三名北京,第四名澳门,第五名深圳,第六名广州,第七名杭州,第八名苏州,第九名南京,第十名厦门。第十一名大连、第十二名宁波,第十三名东莞、第十四名天津、第十五名武汉,第十六名青岛,第十七名无锡、第十八名成都、第十九名沈阳,第二十名中山,第二十一名长沙、第二十二名珠海,第二十三名福州,第二十四名济南,第二十五名佛山、第二十六重庆、第二十七名西安、第二十八名烟台,第二十九名南昌、第二十名镇江,第三十一名常州,第三十二名合肥、第三十三名长春、第三十四名扬州,第三十五名惠州,第三十六名威海,第三十七名泉州、第三十八名南通、第三十九名嘉兴,第四十名绍兴,第四十一名海口,第四十二名温州、第四十三名哈尔滨,第四十四名郑州,第四十五名呼和浩特,第四十六名太原、第四十七名南宁,第四十八名舟山,第四十九名鄂尔多斯,第五十名黄山。回顾一下十强分布,其中长三角地区占了四席,珠三角地区占了两席,港澳地区也是两席,因为我们的可持续竞争力当中不包括台湾,环渤海地区占了一席。2015-05-15 10:11:09
[*]王雨飞:大连是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在第十一位,差一点点进入十强;中部地区是武汉市排在了第十五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还是成都,第十八位;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是西安,在第二十七位。这是可持续竞争力含有的示意分布图。其中,港澳地区、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高于全国的均值水平。这是我们把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前十名单独拿出来做了一个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当中,天津和无锡这两个城市是进入了综合经济的十强,但是没有进入可持续竞争力的十强。所以,这样的城市还需要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就是从事长期发展方面下足功夫。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杭州、南京、厦门这三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进出十强,但是综合经济竞争力没有进入十强,因为我们可持续竞争力主要衡量指标是长期发展的指标,这三个城市还是有比较大的潜力的。2015-05-15 10:11:57
[*]王雨飞:宜居城市竞争力,我主要是做一个总体情况的汇报。总体情况并不是特别乐观,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总体偏低,而且超过一半的城市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今年跟往年不太一样,我们在宜居、宜商、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方面,都逐一选取了关键指标进行了着重分析。在宜居城市竞争力方面,我们特意选取的是排水管道密度,考虑到很多城市都比较注重地面的环境情况,所以在对于地下的工程可能出现着很多的漏洞,所以我们特意选取了排水管道密度衡量宜居,重点剖析一下各个城市的情况。这个单项指标,就是排水管道密度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无锡、丽江、东莞、澳门、莆田、天津、常州、上海…这些地区是超过了全国的均值水平。在这个指标当中有一个发现,各个区域内部城市排水管道密度差距,东南地区还是最大的,西南、西北、中部、东北和环渤海地区是依次递减,港澳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2015-05-15 10:12:21
[*]王雨飞: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情况超过一半的城市位于全国的运值以下,而且我们还做了连续三年宜商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进行了分析,发现很难出现收敛的特征。从雷达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指标体系中,制度环境非常好,主体联系比较差,说明我们城市与外部经济交往程度还有待提升。指标当中我们选取的人均存款余额,单项指标说明来看,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就是人均存款余额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依次:香港、深圳、北京、澳门、上海、东莞、广州、珠海、杭州和厦门。区域排名当中,港澳、东南、环渤海和西北地区都超过了全国的均值。这里面也有一个发现,这个是经济了推导和数据的证明,省域的人均存款余额均值越高,省级城市之间离散程度越低,两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这是我整体主要情况的汇报。谢谢大家。2015-05-15 10:12:50
[*]夏杰长:接下来有请李超博士进行汇报。2015-05-15 10:13:53
[*]李超:刚才李扬院长讲过,我们媒体和社会大众可能对我们的排名是比较关心的,我们的学者、专家对排名背后的故事是比较关心的。王雨飞博士主要把排名的情况重点讲一下,我针对排名背后的故事和一些规律发现给大家汇报一下。第一,拿近三年的数据库进行了纵向的比较。从2012年-2014年,拿近三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中国城的综合经济竞争力三年之内均值有一个大的提高,2012年0.088到2013年0.103,再到2014年0.112,在均值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但是变异系数在2012年是1.131变成1.113,再就是1.066。从均值的增大和变异系数的缩小,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在近三年来,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水平有一个稳步的提升,但是城市间的差距在逐步的缩小。第二,可持续竞争力呈现出区域类的现象。在近三年是先降后升,从2012年0.393降到2013年0.303,从2014年小幅回升到0.304,可持续竞争的均值情况是先降后升,但是城市之间可持续发展差距是在逐步的扩大。我们可以看一下,从2012年0.345到0.502,再到0.552,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上升。这也是我们需要引起关注一个现象。另外,我们从空间分布规律也做了一个比较,把中国城市距离中国最近的港口的距离,距海的距离我们作为横轴,纵轴用综合经济竞争力做一个理合,可以发现新经济学“倒X”规律在我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当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距海距离在500公里是一个单调递减的规律,在500公里这个拐点到1000公里之内有一个小幅度回升,1000公里以上又出现单调递减的规律。这是我们综合经济竞争力空间分布规律状况。2015-05-15 10:35:42
[*]李超:再从可持续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是呈现出一种正U型的规律,随着距海距离增加,是先递减后递增。第三个发现,中国特色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我们经常提到这个库兹涅兹曲线,也是一个倒U型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增长,污染物是先增加后减少,但是我们用竞争力数据进一步得到一个发现,横轴是用综合的增量竞争力。在过去一年中,各个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比如北京增长7%或者8%,我们用北京GDP总量来乘以增速,可以得出一个综合的增量。过去一年中,中国城市发展的快慢程度跟环境质量有一个倒U型的规律,在综合增量比较低的城市上是这样,随着综合增量的增加也是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这说明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或者过慢,环境质量改善程度都不是太高,所以适度发展对环境来说应该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第四个发现,前几天我们中心做了一个讨论会,针对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我们也有一些思考。在最近几年,因为面临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是下滑的,但是从就业人数来看是逐步的提升,从2010年到2014年虽然经济增速在下滑,但是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是逆势上行。李克强总理有一句话,我们可以转述一下:“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带动一百万的就业,但是同样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130-150万人的就业水平。所以,虽然经济增速在下滑,但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逐步的增高,逐步的逆势上行。”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发现,内部的转型升级是在悄悄的进行,虽然我们对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从数据来看,倪老师总结深圳,叫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些率先转型的城市收到一些比较好的效果,同样用创新要素,相关系数在0.721,高度显著并且显著正相关。所以,我们创新要素对综合经济竞争力提升也是比较显著的,这是我们对中国城市目前转型发展利好的因素。2015-05-15 10:35:53
[*]李超:随着转型发展,我们也总结了两个模式,在前两天的讨论会里面提到了。第一,以深圳为代表的创新驱动;第二,以苏州为代表的演化升级。深圳模式最近总结的比较多,用数据库和专业的视角对深圳转型也作了一些发现和研究。深圳是在全国单位面积的里面,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是最高的一个城市,同时是万元GDP水耗、能耗最低的城市,创新能力是最强的城市,在全国的副省级城市当中生态环境最好的,产品质量合格率,还有市民的质量满意度在城市大中城市属于领先水平。所以,率先转型也是能够掌握发展先机的。第二个模式就是苏州模式。苏州模式和深圳模式不一样,深圳模式是瞄准新产业和新业态,然后集成公关,苏州模式是一种演化升级的模式,升级经历了“三步走”的规律。一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是以乡镇企业大发展,我们总结的是“苏南模式”,苏州可能是当时“苏南模式”的代表。二是在1994年之后,利用中心工业园的契机大力推行工业园区建设,第二个转型也是比较成功的。三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苏州市政府提出来“腾龙换凤”的策略,收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2015-05-15 10:37:34
[*]李超:随着中国城市的转型,经济转型的速度加快,我们新型城镇化在2014年迎来一个重要的节点之年,我认为2014年意义不下于2011年,因为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这个50%我们分析是有水分的,因为加入了农村大学生进入城市,也被纳入城镇化的人口。城镇的无业人员也被纳入城镇化率,但是2014年城镇化率是实实在在的城镇化率,2014年城镇就业人口达到50.9%,首次超过了农村。所以,2014年应该在意义上来说,比2011年在城镇化里面意义更大。第二个就是新型城镇化重大的会议、重大的决议,还有一些重要的文件,在2014年集中的出台,我简单梳理了一下。第一个就是我们经常提的“三个1亿人”,就是优先解决1亿人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个1亿人是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第三个1亿人中西部地区的就近城镇化,这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第二个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在2014年出台,这在国内外收到一个比较好的舆论效果,证明中国使新型城镇化的决心。第三个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也是在2014年出台,还有一个就是新型城镇化的试点,这个试点工作虽然在2015年全面展开,但是一些重要的决议、文件,还有讨论、方案,试点工作的具体的计划,都是在2014年完成的。所以,我认为2014年是中国城镇化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2015-05-15 10:38:44
[*]李超:2014年城市再发展转型中面临一些问题,我简单罗列了一下,大致梳理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分化现象。我们经常讲房地产,中国的城市面临区域分化,但是我们城市竞争力在去年一年当中,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区域分化现象。这个区域分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面临巨大的分化。第二个是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虽然刚才倪主任也讲到了东中一体,但是在去年当中,中部这个城市竞争力水平跟东部地区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差距程度特别是西部地区是在扩大的,中部地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缩小。第三个就是行政级别,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我们去年也经常强调过,包括一些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还有一些省会城市,和其他地级市发展差距也是在明显扩大的。还有一个差距,我们通过高铁导致的差距,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中国目前通高铁的,刚才王雨飞博士把全国所有通高铁城市加起来进行了一个非常详细汇报,包括城际、城市进的高铁,她有一个汇总。我分析了一下,通高铁的城市,包括动车、城际,通高铁和不通高铁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均值水平上高了71.15%,几乎已经在2/3倍以上了。通高铁的城市比不通高铁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均值水平普通高56.91%,这也是比较明显的差距。高铁时代的到来,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竞争力的马太效应。2015-05-15 10:39:33
[*]李超:第二,城市转型现在正在面临着高端挤压,低端蚕食的内外压力。所谓高端挤压,随着产业化技术逐渐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我们面临技术锁定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没有不把高新技术出口到中国,其中一部分就是因为意识形态和战略的考虑。其中,更重要的是越来越接近它的技术前沿之后,他会面临一个跨国公司、一些自然的技术锁定,这和八十年代的日本面临着美国技术锁定原理是一样的。另外,低端蚕食,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优势逐步的丧失,怎么办?很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可能会选择劳动力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比如其他的金砖国家,还有我们经常提到的“薄荷四国”,比如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土耳其,他们劳动力成本优势比现在金砖国家更具优势,所以他们会面临一个承接劳动力转移一个重要的地区。2015-05-15 10:40:21
[*]李超:第三,创业和创新。我们经常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事实上是面临很大的压力和阻力的。首先,城市政府还是把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精力投向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对草根创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力度关注不够,另外很多城市政府明显偏向于产业政策,数量化的一些刺激指标。第四,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是面临很大的阻力,首先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地方官员的落马,也是宣布了传统传统模式化的破产。另外是摊大饼式的发展,中国城市密度加密,是需要增加密度还是分散密度,这是经济空间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中国包括很多经济学家分成两派意见,我们可以继续讨论。第五,生态环境问题。去年,我们把我们的数据,包括住建部和环保部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包括大拆大建导致建筑垃圾的增加,“十二五”每年大约是40%,新增的碳排放量大约是10%的水平。2014年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66个城市污染物超标,土壤超标率16.1%。去年对舆论媒体对环境状况、公众舆论异常关注,呼声越来越强烈,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很多媒体和精英人士对我们新环保法和环境保护质量的改善寄予了厚望,认为2015年将成为中国环保的分水岭,我们拭目以待,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谢谢大家。2015-05-15 10:41:29
[*]夏杰长:谢谢李超博士对王雨飞博士指标解读背后故事的介绍,讲的非常好。但是我想修正一个数据,你讲到李克强总理关于每增长1个GDP能够拉动100人就业,他用的是前几年的数据,但是随着服务业占半壁江山,我们估算的结果,每增长1个GDP能拉动150万人就业,这是最新在做服务节就业新的增长与就业关系的一个估算,仅供大家参考。下面有请方创琳研究员给我们做一个点评。2015-05-15 10:44:03
[*]方创琳:首先,非常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中心邀请我参加这样一个发布会。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我在这里祝贺鹏飞教授第13本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今天在这里的发布。我主要从城市发展与规划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过去若干年里面,在我的科研工作里基本每一本不落的拜读过鹏飞教授每一期城市竞争力报告,很多都在我们科研工作中得到应用。可以说,我是我们鹏飞教授铁杆粉丝,也是他忠实的读者。今天有机会再一次倾听他发布第13本报告,让我受到非常大的启发。这本报告是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题目来发布,正好适应了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推进国家新型城市化发展规划这样新的战略需求。报告用全新的视角、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新的设想,也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新的设想,以及从“胡焕庸线”的突破口探讨“胡焕庸线”能不能突破,能不能这样一个突破使得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发展。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能够突破的,但是这个突破的时间是50年、10年、100年,另当别论。同时他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都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性,有些观点是第一次提出,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比如中国城市格局的“一团五线”新的格局,这也是我第一此听到的,等等,等等吧,总而言之,他提出很多的思想都具有创新性,对指导国家“十三五”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城市发展的空间据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这是我对这个报告总体的判断和评价,所以我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2015-05-15 10:50:31
[*]方创琳:下面,我想提三个方面的看法,想和在座各位老师和鹏飞教授探讨一下。第一,关于“胡焕庸线”到底能不能突破的问题?“胡焕庸线”是由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提出来的一个,当时是划分中国人口地理界限的界限,这个界限突然这些年热起来了,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过多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能不能向西移动。我们作为一个地理科学工作者,胡焕庸是一个地理学家,近60年中国人口变化分布格局,在这条线以东、以南的地方基本上还有94%,这条线以北、以西的地方占6%,这种格局到现在为止60年没有变化,由于人口格局没有变化,所以经济格局跟着也不会相对变化。由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导致经济分布的不均衡,这样的格局在未来若干年也不会发生变化。同样,这条线为什么会出这条线,为什么人口过多集中在以东、以南地方,因为这条线同时还是我们国家好几种资源地理界限的分界线。比如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就是这条线,这条线以西、以东地区就是干旱地区。另外,这条线是地市的一个分界线,比如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就是以北到1000、200等高线的分界线。由于这样自然条件的限制,原来有经济的人口地理分布线,现在上升为经济空间分布的界限,这要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的本底,这种本底是中国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格局的。所以,由于改变不了,这样的东西经济发展的差距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会长期存在。2015-05-15 10:53:27
[*]方创琳:第二,关于中国城市空间格局。鹏飞教授提到的“一团五线”空间格局,我觉得提的非常新颖,是一个点向周边辐射。这样辐射的结果,是不是可能会照顾不到周边地区,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未来中国城市空间格局,就是由五大新型城镇化发展区,20个城市群,37个一体化地区,770个城市组成这样一个空间格局。我们这个报告里面提到1000个城市。所以,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切磋和探讨,我们这770个城市,每一个城市怎么变化的,怎么由地变成市,要进行详细的测算,这个格局和我们社科院的格局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也进一步再探讨。第三,新的中国经济空间的格局。空间格局提出了东中一体化和边缘倾斜化的思路,使中国经济格局进一步均衡。从国家目前大的政策来说,是不是可以从大的宏观方面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提出原来四个板块,在四大便快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在更高层面由过去T字型格局转变成H型格局。H型格局东部还是沿海主线不变,中部就是长江经济带,西部就是丝路发展线,从西北到西南构成了H型的发展格局,这个H型格局的期限经济发展总量非常低,但是国家对外开放和外交考量方面是一个重要的界限。时间关系就不详细讲了。2015-05-15 10:55:01
[*]方创琳:最后,提两点建议。第一,希望鹏飞教授能够把报告里面一些精彩内容以咨询报告的形式,把它压缩成三五千字形式,提交给国家和相关部门,因为国家都在编制“十三五”规划,这里内容可以供国家在编制“十三五”规划里面能够采纳,至少能够参考,对开拓他们思维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第二,虽然不是建议,是我个人的一个期待,就是我期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能够在在研究城市方面强强联合,鹏飞教授发布了13本城市竞争力报告,我们地理所也发布了4本城市方面的报告,这个报告可能跟我们研究的风格不太一样,比如我们发布的《城市群发展报告》和《创新城市发展报告》等都没有作过发布会,这一点我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我们要学会张扬,把我们的观点能够张扬出来。同时也希望在未来报告的编写过程中,中科院、社科院能够联合编制更有竞争力的报告。谢谢。2015-05-15 10:55:32
[*]方创琳:谢谢方创琳主任的发言,他在我们中国社科院也有很多的粉丝,他的很多学生也是我们工作的主力军之一,特别是关于两个单位强强联合,我完全赞同。我本来就是从中国科学院经济学部衍生出来的,所以我们都是晚辈,但是现在更要向中科院地理所学习。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工作,比如旅游的学科,我们和国家旅游局旅游业就业和中国社科院地理所,包括我们自己的财经院正在做智库联盟的工作,这个建议我觉得很值得推广。现在,有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利民教授进行点评和发言。2015-05-15 10:56:14
[*]王利民:谢谢夏院长,谢谢鹏飞的团队和各位朋友。我参加过几次鹏飞这个团队的新闻发布会,跟鹏飞也时不时的有一些交流,首先祝贺鹏飞这个团队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听了鹏飞的报告,我有几点想法,供大家一起分享,也求教于各位专家、教授。第一,中国土地供应量的问题,这是我们一直困惑争论的焦点,一方面说18亿红线不能突破,一方面说成是又要集约利用,同时资源部又说土地供应量完全冲突。事实上,问题的焦点在于整个城市土地的供应,我们工业用地完全大于实际增长,这说明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度非常低。当我们见到厂房像欧洲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土地利用率很低,当我们到新加坡、到台北、到香港,可以看到厂房都是十基层的,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开发区,像欧洲感觉土地制度,这就说明土地集约率不够,事实上反映我们土地制度有很大的问题。到底我们的土地竞争力是怎么进行控制?这是值得探索。2015-05-15 10:56:34
[*]王利民:第二,我们在做一些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的文章,我们发现前年开始国际竞争学界,我们已经在2012年开始陆续讨论,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毫无疑问,交通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相当一段时间,起码在2011年前数据显示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说是马太效应也好,红裙效应也好等这是毫无疑问的。接下来是加大整个的投资力度还是加强整个网络的均衡,通过高铁,我们欣喜地看到,在2014年,鹏飞的团队报告显示,在相当部分区域,东中部开始进行紧密合作,区域不均衡状况开始改变。整个高铁网络化建设和大规模投资,一个是大规模投资,第二个是网络化建设,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在东中部直言的马泰效应。这个发现也是令人欣喜的,令人期待的。意味着基础设施的投资,在整体上还会改观中国整体的区域不平衡的问题。2015-05-15 10:58:18
[*]王利民:第三,我和鹏飞经常讨论,如果朱镕基在1998年进行高速公路建设,一直到2008年,为我们初步奠定了都市圈,也就是一小时城市群建设,初步奠定了格局,这样一个格局加剧了都市圈内部,为我们今天进行都市圈建设打下一个格局。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也带来了一些内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十年当中,从2008年开始,朝着两个方向进行发展。这两个矛盾的方向,一个是有利于城市群比较优势的话,但是在内部会带来核心成,同时会带来都市群内部核心城市和都市群内部周边城市不均衡发展。随着2008年以后,高铁建设实施以后,一方面有虹吸效应,都市群城市和都市群城市之间差异已经逐步拉带。当整个正式群建设整体比较优势显示出来了,还有都市群内部的马太效应的显示出来了。特别这几年存在着这样几种现象。一种是除了交通基础设施以外,在都市群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着这么两种现象,优势的公共资源向都市群核心城市集中,特别是都市群众的核心城市,像医疗建设、高中的学校建设,我们看到一些比较好的中学生由于都市群户籍政策放开以后,导致周边一些城市优势资源往都市群内部的核心高中、核心医院进行。但是某种情况下,也反映着竞争的不匹配性。原来湖北一些很好的高中,部分被武汉华中师大、附中所吸收。我们知道2008年前,整个郑州核心城市都市圈建设还是比较正常的,当医疗建设大规模投向核心城市的时候,对周边群众的辐射效应就会减弱。我们欣喜看到两种现象,一种交通基础设施加密以后,在都市群网加密以后,有利于都市群整体效应,也有利于都市群附属城市的效应,但是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均衡投资又会加剧都市群内部的不平衡效应。2015-05-15 11:00:31
[*]王利民:第四,看到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像李扬院长讲得那样,能不能集中阐释一些以公共服务为维度的城市竞争力。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关于教育问题放在知识型城市、智慧性城市维度里,医疗服务放在和谐城市里,这两个维度都做了,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觉得在都市群建设、城市化建设、城市群建设、城市建设、区域建设当中,这两个要素会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不仅仅在城市化均衡上的不均衡上,而且对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型城市当中,这两个方面会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说地级城市、县级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在县级城市已经谈到优质医疗资源向地级城市,比较合理的放在地级城市。现在教育资源纷纷向省会城市集中,事实上,这是都市群建设这两种状况都不是特别的理想,如果一个创新型的都市圈,无论是高中教育,还是一般普通医疗的建设,应该在都市群里面得到一个均衡的发展。所以,我还是建议为了更健康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城市竞争力和都市群竞争力,还是增加一个公共维度。谢谢大家。2015-05-15 11:02:01
[*]夏杰长:谢谢王利民副总编辑读到的见解,不光是高铁还是公共服务在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这样的影响,我觉得是非常有启发的。接下来,请江苏区域发展研究会的会长张颢瀚点评。2015-05-15 11:03:07
[*]张颢瀚:谢谢夏院长和各位专家。首先我祝贺这样一个发布会,特别是我们国家产生这么重大的成果表示感谢,我阐述三个观点。第一,通过这样成果的发布和在科研领域,包括对我们国家重大决策领域的成果,我想提出来是对中国城市与中国转型升级的新认识,同时为大国决策提供的新支撑,我想从这个角度谈谈对这样一个发布会、这样一个研究成果的认识。我觉得一个大国的决策可能和一般的国家、和一个区域国家不同。大国的决策,首先我觉得在空间上要有大的宏观空间来决策,这是一个主要依据。那么,离开了宏观的决策肯定是局部的,片面的,肯定不是国家的。一个大国的决策必须要把握发展方向的决策,特别是对目前转型升级特殊历史性的转折点,如何认识这样历史阶段的特点和特征以及未来向何处去。这两点可能是大国决策最需要的两个支撑。而这样一个课题恰恰从这两点上提供了这样一个支撑。可以说,国内战略研究有都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支撑,而这一点做到了。我们看这一点,刚才夏院长提出来还有出版社的谢社长提出来这样一个皮书,特别是对城市竞争力的持续市场研究,是否可以从学术的支撑上来讲,我认为要从根本的角度讲才是支撑。我刚才讲过,从学术结论讲,什么叫学术?学术最大根本任务就是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这才是真正最大的学术,而这个研究恰恰是在空间上和在未来走势上以及运行状态上等等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这样一个研究,从学术上这才是大学术、大支撑,我想这是我的一个看法。2015-05-15 11:03:34
[*]张颢瀚:因此,这样一个研究,恰恰为大国决策提供大国的智库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它的特点还在于这个支撑不仅有强烈的主题线,特别是这个主题有综合性,来自城市本身,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综合题,不是单一体。另外就是可持续,起码十几年的研究就是可持续。从这几点,这一个课题的意义给大国决策,和现在的智库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例。第二,在去年在江苏举办了一次中国空间经济的全国学术年会,我做了一个主体演讲,包括北京的专家等专家都去了,我主要研究交通体系的改变对城市对中国的支撑作用。我从80年代到90年代研究长三角,也做了一个研究,我认为现在中国的交通体系在真正进入3.0时代,中国交通体系的3.0,现在大家都在关注高铁,因为高铁对交通、对中国的经济,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看中国的交通变革实际上正好是三个时代,第一个1.0时代以舟车为代表的交通体系,这个时代我们看它的交通速度是不到10公里的速度。第二个时代是以汽车为代表的2.0时代,包括高速公里,我在十年前说讲过,高速公路没有逃脱火车和一般公路的时代,为什么?因为火车的速度就是以百设计的,而高速公路真正的速度高速120公里,一般的速度还不到100、不到120公里。我们把它作为2.0时代没有问题,包括它的交通工具、速度,带来的变化都是2.0时代。第三,为什么把高铁作为3.0时代,因为高铁实现了正常速度的300公里,而100公里到300公里的变化在于通勤距离的变化,把一小时都市圈的距离由100公里扩展到300公里,100公里仅仅是一个城市,还不能成为一个都市圈,像上海这么大的城市只是一个远郊而已。而300公里实际上真正突破了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核心的都市圈,成为一个通勤圈,特别是核心要素,白领和金领都在这个范围内流动,很多人在这样一个范围,这边上班,那边生活。因此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更不要说在整个全国的物理上,原来有一天的距离变成了半天的距离,原来三天的距离变成一天的距离,原来一两天的距离很多变成半天的距离,是一个通勤距离。这样的话,革命性变化在这里,因此我们把它叫做人类交通的3.0。美国都没有做到,所以我们很骄傲,特别是这一点,也对国家最高层在交通体系决策上提供一个大的战略思考,中国交通的3.0,也想世界宣布我们的优势,这一次我们走在发达国家的前面。高铁体系改变了空间经济,缩小了时空距离,特别是扩大了通勤空间,扩大了要素的空间,扩大了产业布局的空间,扩大了城市规划空间。因此,我把它称为交通体系的3.0。2015-05-15 11:04:33
[*]张颢瀚:最后谈谈,在这样大的国家空间,包括城市竞争力,从一个大的区域空间也好,现在要如何解决行政空间与都市群空间,包括流域空间,在地理学上是一个概念的两种形态,与市场空间这样尖锐矛盾的对立是我们面临转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刚才我们讲到1.0、2.0、3.0,因为在整个人类科技发展和生活生产科技的纵向建设中间有一个规律,人类是为一个中心在奋斗,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这个主线中间刚才讲的1.0、2.0、3.0实际在这里不断进步交通成果。为了提高效率这个空间效率在提升,我们看阻碍这个空间效率,交通因素、市场因素都有了,关键是行政因素在阻碍这些因素发挥作用。刚才讲到京津冀这样一个空间,前几天我专门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报道,里面的海关讲一体化之后,他们的效率提高了60%,是原来的1/3,成本减少了1/3,是原来的2/3,我们看空间行政的副作用有多大,如果打通以后正效应又有多大?因此在整个空间上,这是我们整个国家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加速推进行政空间与都市空间和市场空间的一体融合的机制上,可能是我们下面要加速推进的方面。2015-05-15 11:05:34
[*]张颢瀚:最后一个建议,这样一个成果,实际上揭示了很多国家在宏观政策研究上、政策研究上没有认识的规律。刚才报告里面研究发现第一条,就是综合竞争力出现趋同现象,而可持续竞争力出现区域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为什么?因为前面是一个规律,是我们国家通过60年建国发展积累,30年改革开放积累,它整个发展优势、发展条件趋同的结果。而可持续区域现象有两个新要素,一个是心理基础要素,一个是心理动力要素,有的地方在加速推进,有的地方在老的框架当中推进很慢,转型的新因素在加速、出现差异,这与基础条件不同。这里面在人力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由体力的支撑到智力劳动力的变化,可持续竞争力的差异是重要因素。二是由资源的支撑到智力支援的支撑是一个变化。三是由政策到体制的支撑变化,我们以前都是要政策,像深圳变化在哪里?深圳的活力竞争力在体制机制上。我发现了很多的规律和新的动向,我认为今后我们国家在大国智库里都应该重视这样的智库的支持和重视。谢谢各位专家、领导和新闻界的朋友!2015-05-15 11:06:06
[*]夏杰长:谢谢张会长视角独到的借鉴和对书稿的充分肯定,我同样的认可,无论是学术还是智库,或者把两者比较好的结合起来都是一个比较好的范本,下面请区域经济学界的专家,我们的老朋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做点评。2015-05-15 11:06:56
[*]李善同:谢谢夏院长,很高兴参加这个会,我们跟倪鹏飞的合作也不少年了,应该有二十多年了,确实看这个队伍在不断地成长,每年都作出非常好的成绩。其实做指标评价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做下来,而且要做的年年都吸引人,我觉得这是非常难的。其实,做指标评价的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做下来,而且要做的还那么好的成绩,很难。因为还是那些指标,还是那些城市,怎么不断地挖掘,这是对于他们这个团队来说做的非常好的地方。另外,数据也在不断地更新,比如说对指标,地下水管网的指标,对于城市不断发展,或者我们平常面临的很多问题,他们能够不断地挖掘,更好的描述城市竞争力。所以这个团队这些年,现在倪鹏飞在国际上拿到课题是非常容易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艰难起家的,所以他们的团队,从很艰苦的情况下成长到现在,这个团队的合作精神非常好。2015-05-15 11:07:16
[*]李善同:另外,他们的理论功底很强,要从很多的事实中间,挖掘出来理论的东西不是很容易的。最关键的还是他们执着的精神。这个报告以这个话题作为一个主题,对于现在时点也非常重要,因为去年公布了型城镇化规划,在这种规划下面,到底城镇化往下怎么走,我们也在做城镇化的很多研究,在这儿之前老想说很多,但现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公布以下,到底我们在这方面还要想出什么东西来,这对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发展很多启示的东西。“十三五”规划实际上跟过去在区域空间上有不同的,在“十二五”的时候,国家发布了很多区域规划,都是把每个省里都有小的规划,这些规划对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是非常好的,但是作为整个区域发展的一种思考方面还是不够的。这本蓝皮书对空间格局,比如说对于四分区的,两分区,“一团五线”,整个经济格局的变化到底怎么规划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结论,这也是现在强调智库的作用。不光是说一个评价,一个理论性的,还是面向现在决策者的需求,所以我感觉时点上有很重要的意义。2015-05-15 11:07:49
[*]李善同:因为点评,有几点可以说有共识,希望今后继续深入的地方。一是这里特别强调了在新的情况下,特别是刚才李超博士讲的过程中间整个交通基础设施以后,整个竞争力是提升的,但是不同的通高铁的跟不通高铁的差别还是有的。回想到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强调的一点,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讯发展以后,整个世界的格局将更加集聚,集聚的程度越来越高。无论像美国、欧洲,包括印度、韩国、日本集聚程度很高,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这种趋势越来越强,但是强调发展是包容的。就是说政府不可能强调每个地均GDP怎么着,但是政府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供更好的一些人类需要生存的基本条件,一定把包容性和集聚要结合起来考虑。集聚性是个自然的规律,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但是也不可逆转的,我们觉得包容性发展,政府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2015-05-15 11:11:23
[*]李善同:第二,在讲到产业趋同。前一段对产业趋同往往作为一种不好的,但是他的报告中间特别强调产业趋同是有合理性的方面,这一点跟我们最近的研究是有共识性的,现在经常因此的全球价值链的条件下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在交通和通讯的网络越来越发展以后,全球价值链的特点更加突出,现在国际组织和地方来衡量贸易不是光用贸易出口量,而是用贸易增加值。比如说苹果手机,很多人说出口的时候是625美元,真正出口的时候只占不到10美元,用新的办法来估计出口竞争力的话就会很不一样。所以他在报告中间也强调了各个地方都是趋同性更高了,实际上反映了在价值链上的分工不一样,但是在同一个产业,我们现在考虑产业升级的时候不能单纯的用产业来看,可能更多的看你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这些年我们的高技术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出口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高技术产业中间我们的增加值部分还是下降的,比如富士康过来,但由于做的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如说纺织业,这些年纺织业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品牌、营销方面提升非常快,特别是很多服务业支撑了很多传统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好的。2015-05-15 11:12:08
[*]李善同:另外,谈谈创新驱动,我没有看到创新用什么来评价的,创新的话,一定要注意到狭义的创新和广义的创新,特点是不一样的。现在虽然讲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实际上是指的广义创新,如果真正讲到创新驱动当中的狭义创新可能也要强调在城市竞争力中间的分布特点,可能更是更加集聚的。所以及这个报告中间,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谢谢大家!2015-05-15 11:13:18
[*]夏杰长:谢谢李老师的精彩点评,下面请来自于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李国平老师点评。2015-05-15 11:14:51
[*]李国平: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参加我们在全国最具有竞争力或者影响力的蓝皮书之一的发布会,我是站在第13本的台上,也感谢夏院长的邀请和倪鹏飞教授的邀请。刚才说我是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同时也在政府管理学院兼任副院长。首先是祝贺,祝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问世,也祝贺非常可爱的倪鹏飞教授。做报告非常不容易,数据量非常大,工作量更不用说,到点必须做完,而且涉及到的城市非常之多,很多数据的处理非常困难。这样一个情况下,可以持续做下来,做得这么好、这么有影响力是非常难得可贵的。我们看到这个报告有很多的研究发现,刚才倪教授也专门介绍了一些研究发现,而且涉及面非常广,无论是从地理空间,经济的类型,也提出了一些现在看到和原来不同的一些新的观点、新的建议,所以我觉得这个报告非常好。2015-05-15 11:15:29
[*]李国平:也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尽管13本报告不齐,但是最近几年都有,也非常感谢倪鹏飞教授派同学们给我寄。凡是在学术研究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城市做的很细,我都会说也让我们的同学们或者同事们看看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里面别的城市是怎么样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把每个城市都进行比较。但是拿到对我们来讲是第二手的,但非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倪鹏飞教授的报告作为很多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至少应该说是数据和比较的基础。刚才说最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报告。今天还带有一些研讨性质的,关于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的研讨,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2015-05-15 11:19:10
[*]李国平:第一,我考虑对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确认,或者未来走势的一个研判,应该是非常综合的。刚才方创琳教授还有李老师也提到这些基本的观点,我们可能会在整个地理空间,资源环境的禀赋使得我们对整个空间研读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这样的要素。像地形,中国明显的三大阶梯,还有作为亚洲大陆面向太平洋有一个沿海和内地的关系问题,还有气候条件,支撑整个现代人类基本生存和生产的地理空间是完全不同的,自然而然使得经济活动和人口产生巨大的差别,但是并不以为着在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有更好的公共服务。所以,这就是刚才李老师讲的,我们认同这个差异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包容和可持续,这是很关键的。当然,由于时间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提升,会使得我们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有所变动,但是不可能或者人类如何适应自研,这可能是更加明确的选择,所以对空间格局方面要有更大的视角,更强化一些是不是更好一些。2015-05-15 11:20:09
[*]李国平:涉及到空间结构,我也刚完成了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这个题目叫“产业转移与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去年11月份左右完成了结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观察到,像倪教授研究报告里面所提到的在这种现代通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和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城市空间发生的一些变化。但是,我还是比较强调原来有些城市的空间,无论是资源本身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的最大差异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还是应该主体格局。比方说东中西,东北比较特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但是内部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从最基本的在了解一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时候,或者一个区域空间结构的时候,最原始的或者农业社会,或者工业化之前的状况,一般是很小的城镇或者我们在经济发展不是特别好的时候,发展阶段不高的时候是一个点状的或者集合状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发展肯定是一个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但是对不同的区域,发达区域、不发达区域、中等发达区域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长三角、珠三角已经非常明显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在大的基本背景区域划分基础之上,整个东北从点轴结构像网络化结构推进,中部地区还基本上处于点轴性结构,也是向网络化结构迈进。西部主体上还是处于点状的结构,集合状向点轴结构扩展,毕竟区域范围特别大,网格起来特别费劲,基本上还是一个点轴体系。从事空间结构的话,这样的状况可以能够把事情说的比较清楚。2015-05-15 11:20:39
[*]李国平:今后这样的发展,整合现在国家新的关于“一路一带”,还有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在这样新的区域带略里面看看这个报告今后怎样有机进行融合,然后对国家的新型城镇发展,对国家的“十三五”规划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也希望我们提出了非常好的五大政策建议,我们是否先做模拟工作,或者可能性的影响方面的分析,使得政策建议觉得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今后的研究考虑在这方面增加。最后对指标体系方面真的是很好,现在给大家提出的有两个,一个是综合经济竞争力,一个是可持续竞争力。我觉得可持续竞争力好像更好,面很广,它俩要整合的话,可持续竞争力要有综合经济竞争力,最后对外的就是可持续竞争力,这是更加全面的竞争力,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分的竞争力做,对今后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有好处。李博士是否把综合竞争力放到可持续竞争力里面做一个模块来进行应对,因为可持续竞争力还有经济的基础,看看怎样融合。现在大家更加关注经济排名,我们还要进一步进行整合。谢谢大家,第一次参加很多还是学习的过程,以后更多的像倪老师请教。谢谢。2015-05-15 11:28:03
[*]夏杰长:李国平教授谦虚了,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他请教。最后潘所长压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发言。2015-05-15 11:30:01
[*]潘家华:首先对倪鹏飞教授第13卷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出版表示祝贺,而且这卷的竞争力报告提出很多新的思路和很多新的好的建议,应该说,对中国在经济发展新的常态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建设性的意义。我看了指标,应该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关注的,而且是一种生活品质发展质量导向的指标,综合竞争力宜居、宜商,还要可持续,这些都显得非常好。但是,今天是一个研讨性质,我想借着研讨的性质,提出三点,和大家讨论。2015-05-15 11:31:02
[*]潘家华:第一,中国的竞争力更多的是一种行政权力的竞争力,行政的级别也高,权力也大,竞争力就越强。中国这么多年来,很多排名基本上都应该是以行政权力的等级区别这样一种竞争力,这样一种竞争力是由行政权力垄断造成对经济资源、公共资源的集中所形成的竞争力。这样的竞争力,应该说在发展中国家,在力量还不够强的情况下,有它的积极意义。在经济发展进入到一定的阶段,在社会需要均衡发展,在需要资源均衡配置,在要素平等交换的条件下,显然这样一种竞争力是不符合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的参与需要的。倪鹏飞教授、财经院这样个竞争力报告的所评价的综合竞争力,以及把行政级别比较高的城市排名,并没有按照行政权力来排,我觉得这是一种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这是第一点,竞争力从本质上讲,从原则上讲是行政权力等级的竞争力,而引发的或者造成很多自身的竞争力。这些需要改变,现在正在改变。2015-05-15 11:33:36
[*]潘家华:第二,今年报告提出了城市体系的问题,城市格局的问题,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城市体系、城市格局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格局,应该是一种集化现象,权力和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对资源的占用,造成城市过度的喷张,城市病的凸显。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把市场经济特性和行政权力垄断结合起来,使得特大城市越来越膨胀。我们注意到中央政治局学习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强调要素平等交换,资源的均衡配置,我们城市体系的构建应该是最为关键的,为什么说是最为关键的?就说京津冀地区,北京全国100强高校有21所,天津有2所,河北省1所都没有,河北人要看病都要到北京看病,好像这对于北京是有帮助的,实际上北京的城市病就是因为这样加重的。再一个,我说如果把清华大学搬离北京,比如到西柏坡,北京至少减少50万人口,西柏坡就是一座大城市。最后领导说,你们社科院为什么不搬呢?我说,可以搬,但是影响力、号召力不足,最多可以影响1万人。加州大学有10个校区都在什么地方,斯坦福在什么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在一些城市里,一些好的高校都在省会城市,而且思路是国家中心区域、区域中心城市,城市里面还分为主城区、次城区,如果按照这样一种体系规划城市体系的话,大城市的垄断、大城市的膨胀是无休不止的。我们可以把1300公里的水,把长江的水调到北京来,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对于可持续和宜居会是一种什么结果?所以,我们空间性的格局,其实是一种资源均衡配置的格局。2015-05-15 11:34:45
[*]潘家华:第三,城乡一体的问题。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做起,城乡一体讲了很多年了,习近平同志讲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这些设想很好,但是没有一个机制,当年我们为了发展工业和发展城市,是有非常明确的就是工农产品剪刀差,把农产品价格人为压低,来促进资金。通过高考、当兵,把农村优秀人才全部吸收到城市,这是有机制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也是有机制的,这个机制就是把农村的土地以无偿、低价形式征收过来,转化成这样一种城市发展的制因。我们现在说城乡一体、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这些怎么做?没有机制,没有机制,这些一体就是一个画饼。这样一个情况下怎么办?比如我有这样一个思考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就是要“托拉并举”,托就是托起来,我80年代在英国念书,孩子跟我一起去的,当时看病全是免费的,没有任何的费用。上学也没有这个费、那个费,每天一个英镑的生活费,生活足够了。潘基文在后2015发展议程,他提交的报告是“通向尊严之路”。农村的农民有1/3留守儿童,他们有什么样的尊严,医疗、教育的资源这样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不能托底起来的话,人是没有尊严的,农村没有生命和升级。第二个是产业的托底、农业的托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什么叫农业现代化?有什么标准?现在也是没有一个标准,就只是一个口号提出来的,那么就永远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不可能平等,我们需要农业规模化、商品化、集约化和高效率。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标准,以前是说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保障,但是农业怎么托底?必须在农业基本保障上托起来,农村才能有生命和生机。2015-05-15 11:35:37
[*]潘家华:我现在有一种城市高楼恐惧症,但是现在别误选择,去不了,因为我们说高校疏散离开北京,说不行,因为北京医疗、教育、基础设施、文化都集中在这儿,到其他地方没有,尽管在北京一年不上一次中国大剧院,三年不上一次中国大剧院,但是想像着北京有一个中国大剧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样一些资源分散一些呢?比如APEC的会议在怀柔,为什么不能弄在岳阳去开?2016年的G20会,也是在杭州,为什么一定是在大城市里,为什么不能分散一些?我们现在说的高铁,高铁这些节点很好,但是节点之间的破破烂烂,如果没有这样资源的分散化,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我们这个拉还要有公共资源投入的拉,如果现在说每年这十几个亿、二十个亿,把北京所谓的一类高校的钱断了,到其他地方去,我就不相信,我们这些学校搬不走,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南海周围,我们搞学术研究,也要强调独立性。所以,我觉得这个竞争力还要考虑城乡一体的问题,要考虑资源的均衡配置的问题。今天借这么一个机会表示祝贺,就我自己对刚才学习和思考的几点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谢谢大家。2015-05-15 11:36:58
[*]夏杰长:潘所长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挑战性、深层次的思考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也不作太多的学术性的总结。第一,表示祝贺,祝贺鹏飞的了不起的成果,再一次展现在我们学术界,实际决策部门和媒体的面前。第二,感谢这么多领导专家、媒体朋友参与这个活动。会议到此结束。再一次谢谢。2015-05-15 11:42:0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